第二节 军 队

发布时间:2023-03-06 13:38:46    浏览: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、地方武装


为果敢土司当局早期常备武装,通常在编30多人。其职责是衔门内外防守站岗、土司出行安全警卫、地方安全防范、维持社会治安,包括缉拿盗匪、监果敢红包头

押人犯、引渡遣送、行刑斩杀、鸣锣传令等,一切服从土司官的指挥调遣。其名初称“老差”,后因其官兵着装,改为头缠红布包头,故民间又称“红包头”。

红包头武装,发端何时,已失去具体文字可考。但根据相关史料考证,应与世袭土司的受封及土司衔门的开设相同步,当在1840年。初期的武器装备,有矛叉、火药枪、土炮等,且每人配有一把银白色的腰刀,习称“大银刀”。1938年起,每人又增配了一支英造大十子枪。部队列队出行所打的旗帜,有红、黄、绿3色,旗面分别镶钳有太阳、月亮、星星3种图案。部队的营盘,多附廓于土司衙门,即前期(1840-1929),驻植子树;后期(1929-1942),驻炸地林;两地至今仍有营盘遗址或地名保留。1942年秋,果敢抗日自卫队成立,红包头的建制被取代,其历史始末102年。(参见《肠家)、(课载)。

果敢抗日自卫支队 为二战期间果敢地方抗日民族武装,初期名为果敢抗日自卫队。1942年5月,侵缅日军进占滚弄及江西,相继偷袭果敢,南湖塘遭血洗,老街集市及炸地林衙门被焚毁,地方濒于沦陷。时任土司杨文炳,出于保境安民的大义,号召民众拿起武器,抗击日军进犯。先是求助已经开撒的英国殖民当局而不被理睬,故只好求救于已经陈兵缅中边境的中国远征军及其最高当局,并获得了军事庇护与支援。同年(1942)9月,果敢抗日自卫队,正式宣告成立,杨文炳被委上校司令官,设司令部于缅中边界116界桩以南护国营,下辖4个大队,官兵全员500多人。其职责是配合驻果远征军,协同作战。其中,杨文灿所部一大队,为司令部机动部队;杨文瑞所部二大队,驻防西南杨德山一线;杨文惠三大队,驻防西北拱掌萨尔温江东岸一线;罗朝栋四大队,驻防东山头一线。

在盟军战区划分及指挥序列上,果敢地区及其抗日自卫队司令部,归属中国战区及其远征军楚雄总部所属第11集团军宋希廉部的云滚路江东防线。具体是接受相继进驻

德党的远征军有关师团的统筹指挥。已知1942年5月~1943年1月,主要由71军骑兵团及6军新39师官全斌部统辖。1942年10月~1943年5月,为6军49师刘观龙部统辖。1943年2月~1944年4月,由2军9师张金廷部统辖。1944年5月~1945年8月,由新33师97、98团及9师228团统辖。果敢抗日自卫队的武器装备及后勤补给,除已经自筹的200条枪之外,其余均由远征军统筹配发。其间,1943年9月,还选派了杨文泰等14名官兵进入中国,参加远征军总部创办的大理干训团受训。

1943年9月30日,果敢抗日自卫队所属东山扫荡大队长杨文泰,在夏雷、汪尔衡等人的纵惠下,发动反对杨文炳的兵变,图谋取而代之。尽管不到1个月,兵变即被平息,但杨文炳则因此蒙难受冤半年多,失去继续指挥果敢抗战的机会,被迫客居印度,直至抗战胜利方得以返果复职。同时,果敢抗日自卫队也受到严重创伤,被迫整编重同年(1943)10月,杨文炳之弟杨文灿,受命出任代理土司,整顿扩编地方抗日武装,其部队名称改为“果敢抗日自卫支队”,并出任司令官,司令部迁至大水塘以北新城。官兵全员由自卫队时期的500多人,增加到800多人,仍编为4个大队。其中,杨启茂一大队,驻新城附近胜利营;杨文瑞二大队,驻拱掌;朱玉春三大队,驻东山;另有杨振基特务大队,附廓驻守司令部。已知每个大队,下辖3~4个中队,比如蒋自兴、彭在修、杨振鑫、罗朝忠等,曾分别出任中队长。

在部队整编期间,原第三大队长杨文惠,曾被提名出任抗日支队司令官,但被远征军所否定,因此,杨文惠一直耿耿于怀,乃至脱离部队而去,并进入中国保山等地活动,获得了一个领兵头衔,名为“晚新游击支队司令”,并拉起了一支队伍,其活动地区限定为江西晚盯至木邦新威一线,但其真正用心还在果敢,即寻机借力,以图篡位。因此,时常率领部队,返回果敢,乃至常驻南郭,不断散布蔑视杨文灿及其自卫支队的流言诽语;并在土司太太蒋淑敏面前,讨好卖乖,投其所欢,以此挑起杨文灿与蒋淑敏叔嫂间之不和,乃至敌对。同时,收买拉拢自卫支队二大队大队长杨文瑞,合伙发难,图谋取代杨文灿而主政果敢,但此情早已被杨文灿部所侦知。1945年6月2日,杨文灿被迫先法制人,以优势兵力,全歼了杨文惠所部而无一漏网,稳定了果敢局势,并得到其兄杨文炳的充分肯定。

同年(1945)6月,杨振声奉其父杨文炳之命,以及其叔杨文灿之请,由昆明返回果敢,被委任抗日支队司令部参谋长,实际上开始接替杨文灿主持的军务。8月,日本投降,远征军回撤,自卫支队建制取消,大批官兵退伍还乡。同时,重组果敢武装司令部,直属常备武装150人,取名武装警察中队,并开始规范推行3年义务兵役制。

从自卫队成立改编,到自卫支队撤销,前后历时3年。其间,1943年10月~1944年4月,抗日自卫支队的上隶关系,有过半年的改变。其原因是在这半年中,远征军2军所部,曾一度划归第20集团军霍换彰指挥,继而又复归11集团军建制,因此,在相关历史痕迹中,曾出现果敢抗日自卫支队,归隶第20集团军的字样。

自1945年8月,抗战胜利及自卫支队撤销之后,果敢地方当 果敢武装司令部  局常设军事指挥机关及地方武装的通称,相继沿袭至1963年10月,历时18年。其统筹指挥者,分别如下:

1945年8月-1951年1月,历时6年,由杨振声主持,称谓是“参谋长”,其秘书为张汉;对土司杨文炳及杨振材负责。

1951年2月~1953年10月,历时两年又8个月,由杨振鑫主持,称谓是“司令”,副司令为张学贤;对土司杨振材负责。

1953年11月~1959年5月,历时5年半,由张学贤主持,称谓是大队长,对土司杨振材负责。

1959年6月~1963年10月,历时4年,由主政果敢的杨金秀统筹,称谓是“安全监督”或“总督导”。

司令部直属常备部队及所统辖联防武装的编制兵力,大致是以战备需要,因时而易。其变迁大致如下:

1945年8月~1949年5月,司令部直属常备武装,仅保留一个武装警察中队,队长杨振鑫,副队长张学贤,全员150人。主要职责是承担行政公署及司令部警卫、地方安全防犯、维持社会治安、新兵集训、鸦片押运等。

1949年6月~1953年4月,司令部直属自卫中队,升格为自卫大队,下辖4个中队,全员160多人。由司令杨振鑫兼副大队长,驻防竹瓦寨、滚弄渡及董洁渡;副司令张学贤兼大队长,驻防崇岗、慕泰。当时,司令部自卫大队,拥有81炮2门、60炮3门、轻机枪6挺。其次,新组建联防武装3个大队7个中队,全员300多人。其中,一大队长黄大龙,兵力60人,拥有轻机枪5挺,队部驻东山麻栗林营盘头,同时分兵防守黄姜林等渡口;二大队长罗开俊,兵力180人,分兵驻防大坝、岩脚、芹菜塘等沿江渡口;三大队长唐庆云,兵力60人,防守黑硝等渡口。当时,常备大队及联防大队,除常规军事职能外,主要是防堵共革盟进犯、驱逐国民党流亡武装;兵力多时,曾达近千人。

1953年5月~10月,司令部将直属及统辖武装,统一整编为果敢联防大队。司令杨振鑫兼大队长,副司令张学贤兼副大队长,下辖1个特务中队、11个区队,全员紧缩为506人。部队分别驻防红岩、崇岗、拱掌、大水塘、新街、红石头河、炸地林、大旺地、杨德山、麻栗林、滚弄等11个点。当时,所部拥有七九、大十子、大十响、三八大盖等4种步枪计508条;还拥有大拉八、拉八、二十响、三十响、左轮、十三拉等枪支计7支;另有大小卡丙41支;三零三、捷克、白朗宁等轻机枪计50挺;马克辛重机枪1挺;半重式机枪2挺等。当时的军事着眼点,除常规任务外,逐渐转向安全防1953年11月~1959年5月,司令部所属果敢联防大队,改编为果敢新兵大队,又称果敢武装警察大队,张学贤继续出任大队长,唐云才出任中队长。下辖6个分队,每个分队分为2个班,其中每班10~12人。部队继续精简,全员仅保留124人,其年龄多为15~20岁男丁。每个分队,配有轻机枪2挺。当时,司令部拥有步枪600多条,子弹2万多发,轻机枪40挺,半重式机枪4挺,迫击炮2门。其次,还将100多条步枪,借给复员老兵保管使用,一当召唤,即可持枪参战。1959年6月~1963年10月,历时4年。其间,由于土司世袭制的被取缔、黄大龙部被清刺、戴泽西被杀害、奈温政变上台等事件接二连三,局势日渐紧张,除1959年10月、1962年10月,两度新征兵员计300人,补充常备武装之外,重新恢复重建了各区联防武装,兵力总量已达800多人,其中负责押运鸦片的兵员常在200人。

果敢自治军为1963~1965年果敢当局自治防御武装。根据奈温看守政府的通令,1959年6月,果敢土司世袭制被取缔。但根据果敢民族的请愿,仍允许果敢实行地方民族区域自治,并成立了由杨启智为主席的地方议事会,取代土司而行使地方行政和司法权,初期设治所于炸地林。同时,在奈温看守政府的安排下,让杨金秀出任果敢安全监督,统辖地方联防武装,维持社会治安。从此,果敢社会进入多事之秋。特别是1962年3月,奈温政变,解散国会,军人执政,推行“缅甸社会主义”,已经容不得果敢民族区域自治的存在,故奈温军人政府开始有计划的展开对付果敢的政治军事行动。同年(1962)5月,奈温政府开始在滚弄开辟阿也半公署,建立包括控制果敢在内的东北特别行政区,并增派驻军。次年(1963)10月4日,同时分别在仰光、腊戌等地,拘捕了方

在任或卸任果敢头面人物杨金秀及杨振材、杨文灿等。同时,扣押果敢地方押运鸦片至孟东的罗星汉等200多人及货物,果敢局势迅速陷入惶恐动荡之中。

当时,原下议院议员杨振声,已失去议员职务,回到果敢,被大家推举为首领,以应对危机。首先就是决定组建果敢自治军,加强关溢江防,阻止奈温政府军的进驻,维3

持地方行政运转和社会治安,然后,再与奈温军人政府谈判,以维系已经存在的地方民族区域自治。经5天紧急动员,征集兵员3000多人,初设总部于芒罗西南的继山。考虑到前方与后方的平衡协调,对部队进行了压缩整编,半数人员,被动员回乡生产,保留兵员1500人,并首次出现了女兵。总部迁至中央山脉中段山脊地带花石板,统辖6个大队、7个中队,即杨振新警卫大队、彭积广光明大队、罗仕杰团结大队、苏文龙前锋大队、杨文楚自治大队、张学贤保卫大队、杨振勋胜利中队、杨振徽第五中队、杨振烈第七中队、杨振邦杨威中队、许文藻中队、林凤祥中队、杨振纪坚强中队。总指挥杨振声,副总指挥杨振勋,总部机关内设参谋、秘书、副官、补给、骤马等处队。

1964年2月,在保卫大队长张学贤主持下,自治军总部在拱掌开办了干教队,历时3个月,参加学习受训86人,其目的是培养充实自治军基层骨干。

同年(1964)5月,许文藻中队,在东山大石缸坝,夜遭奈温政府军袭击,许文藻中弹身亡,其女许正香接替父职,继续履行防务。

同年(1964)7月,副总指挥杨振勋,在自治大队杨文楚部200多名官兵护卫下,押运鸦片下泰国,换取武器弹药及补给。其中杨振勋,暂驻泰国,以便南北策应。此时,上年10月在孟东被扣的罗星汉,已经投向奈温政府,所部200多人被空运腊戌,接受训练,组成了以罗星汉为首的“果敢青年前进委员会”的政治武装组织,并陆续派员返回果敢,配合奈温政府军,展开对自治军的军事威胁和政治策反。

1965年1月,自治军总部,派出自治军财经总管杨国智、前锋大队长苏文龙等7名代表,赴腊戌与奈温驻军当局谈判,寻求和平解决果敢民族区域自治的途径。得到的承诺是:军人政府将会派一个代表团来果,和平解决果敢问题。其实,杨国智、苏文龙,已经通过此行,暗中投向了奈温政府,仅待返果伺机里应外合。对此,杨振声虽有所闻,但因查无实据,未能果断而未雨绸缪。同年(1965)3月初,奈温政府驻军,先后封锁沿江渡口,并于21日发出通煤:驻军

要到大水塘新城开会,要求自治军撤出西山石房一带警戒。同日下午3时,奈温政府野战军6营巴昂所部300余人,长驱直入新城,扬言“专为和平谈判而来”。次日(22)上午,杨国智、苏文龙首先率部撤出大水塘春花岭岗,南下新街,集体向奈温政府驻军39营缴械投降。巴昂所部随之立即改口,要求自治军先缴械,再谈判。情势急转直下,自治军总部只好西撤拱掌,再商对策。27日,自治军光明大队彭积广部,继杨国智、苏文龙之后,也集体向奈温政府军缴械投降。其余各部,也相继陷入减员溃散的混乱之中。29日,杨振声被迫率领总部及保卫大队张学贤部约600人,撤离拱掌,西渡萨尔温江,进入江西螺丝塘,然后,南下泰国,直达唐涡,以图重整。从此,果敢开始由奈温政府f

军39营所控制。果敢自治军,从成立至被瓦解,历时1年又5个月,被人称为不战而溃、不战而退。但,却对后来果敢新的民族武装的崛起,埋下了火种。

系1964年春,在奈温军人政府扶持下,由罗星汉牵头组果敢青年前进委员会建的果籍政治武装。其据点设在腊成,兵员约150人;装备供给、活动经费,由奈温政府提供。其宗旨是返回果敢,配合奈温政府军,对付杨振声领导的果敢自治军及其当局,以便取而代之。他们以知情熟路、同是果敢人为背景,刺探军事情报,煽动社会舆论,拉拢收买自治军及其当局某些要员,如杨国智、苏文龙等,里应外合,分化瓦解自治军及其当局。次年(1965)3月,自治军及其当局被瓦解。同年(1965)6月,前进委员会被奈温政府下令解散,其武器被收缴;果敢政局,开始由奈温政府驻军39营所军管。果敢青年前进委员会,历史始末大致为1年。

果敢人民革命军 为1965~1967年间,果敢地方反对奈温军人政府大缅族主义压迫的起义武装,其首领为彭家声。1965年3月,果敢自治军被奈温军人政府所瓦解,果敢民族区域自治政体,被奈温政府驻军39营的军事管制所取代,果敢社会陷入兵匪横行、民不聊生的动荡之中。原自治军光明大队副大队长彭家声,出于反对大缅族主义压迫、争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宗旨,立意发动新的武装起义,为争取新的民族平等及新的地方民族区域自治而抗争,并首先与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,如杨忠卫、杨忠锡、罗大才等青年,秘密联系,取得共识。然后,分头串联,聚集中坚,以待举义。

1965年7月24日,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,彭家声等首批参加起义的30多名青年,汇集于南天门山脊熊掉岩村赵德新家,将自治军瓦解时藏存下来的有限武器,分发给大家,当即宣告正式起义。同时,星夜撤离熊掉岩,进入奈温政府驻军控制相对薄弱的北部山区,深入村寨,动员各界,参军参战,扩大队伍;习称“爬山革命”。

由于反对大缅族主义压迫、争取新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起义宗旨,顺应了时代潮流及社会各界共通的基本诉求。同时,由于彭氏家族先辈艰苦创业、为人正派的良好声誉,以及彭家声本人素有大志、识文习武、禀性刚强、行事果断、为人仗义、礼贤下士的人格风范,他所领导的起义队伍,很快获得了各界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。不到1个月,队伍发展到160多人,营造了“有人出人、有枪出枪”的社会氛围。已知起义初期,罗大才带来6人5支枪、施云卿及段子良带来12人10条枪、李国良带来4人1支枪、谏便族千总马保德捐出步枪18条、红岩守备李自兴捐出子弹3000发等。至于后勤供给,初期,基本上是由彭家声倾家输难;后期,则通过社会捐派及经商而维持。

随着队伍的扩大,起义部队经杏塘及动乃坝两次整编,决定正式取名“果敢人民革命军”。暂编1个大队、5个中队及1个警卫队。彭家声任大队长,普国文任副大队长。一中队长杨忠卫,二中队长寸时茂,三中队长李国良、四中队长胡嘉乾、五中队长杨春俊、警卫队长施云卿。大队部设在红石头河,其中后勤供给,由杨忠锡负责。

1966年2月,果敢人民革命军,曾与由泰返果的原自治军头目杨振业合作,组成联合部队,杨振业任部队长,彭家声任副部队长;历史半年而分道扬镀。主要原因是杨振业投奔了由奈温政府扶持的嘎戈也,转而与果敢人民革命军为敌。

1967年1月,果敢人民革命军,又与由泰返果的原自治军副总指挥杨振勋部合作,改组为“禅邦革命军第5旅”,杨振勋任旅长,彭家声任副旅长,旅部驻动乃坝。下辖3个营及一个直属警卫连,全员近千人。其中,16营营长彭家富,17营营长李文华,18营营长杨振宇,直属警卫连连长罗光明。同年(1967)5月,动乃坝作战失利,杨振勋率警卫连,西渡萨尔温江,最终投降了奈温政府;彭家声则率所部,向东北转移。并于7月下旬,在缅中边界烂巴寨分兵。其中,彭家声率领162人,进入中国动堆,寻求新的出路。其余,留在边界地区活动。

果敢人民革命军,从起义整编,到进入中国,历时两年。为此后缅甸人民军一支队即404部队的建立,以及进入果敢,开辟果敢根据地,锤炼了骨干,积累了经验。

果敢嘎戈也 缅语,意为果敢自卫队。系1965年8月,在奈温军人政府扶植下,由刚被解散的原前进委员会主席罗星汉及原自治军归降头目杨国智、苏文龙牵头,自腊戊返回果敢,强征壮丁,组织而成的政治武装。初期全员150人,据点设在果敢新街。其宗旨是配合奈温政府驻军,围则彭家声领导的民族武装果敢人民革命军,维系奈温军人政府对果敢的军管统治,双方逐鹿征战两年。

1968年1月,为应对缅共404部队进入果敢,嘎戈也武装迅速扩编,初期编制两个总队,鲁宗圣、蒋忠诚分别出任总队长,全员近千人。罗星汉任指挥官,杨振业任副指挥官,据点仍为果敢新街。同年3月,嘎戈也在腊戌创办“反共军事学校”,分期分批训练新兵,补充兵员。其学校楹联为:“伟抱初撼(音书)看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灭共党,雄才卓著愿汉族后青(音咒)同心协力扫赤魔”。

1969年4月,缅共人民军404部队,控制了果敢战争主动权,嘎戈也及奈温政府驻军败局已定,被迫放弃果敢本土,退守滚弄、南楂拉等地。嘎戈也因此失去了相对稳定的鸦片基地,故提出了“进军莱岛山、开辟新果敢”的战略口号,并扩编了部队,即新增第三总队,总队长是原东山匪首黄大龙次子黄兴和。当时,嘎戈也全员1600多人,一边参与奈温政府军的防守,一边从事武装贩毒。1973年3月,奈温政府下令解散嘎戈也武装,而罗星汉则抗命率部向泰缅边地转移,因此,受到奈温政府军的围追堵截,侥幸进入泰境芒通。同年(1973)7月17日,罗星汉被泰国当局拘捕。8月2日,被引渡回缅甸仰光监禁。初被判死刑,继改无期徒刑,在押7年。1980年5月,大敖令下而获释。其旧部,自罗星汉被捕后,内江分裂日剧,副指挥官杨振业、一总队长鲁宗圣,乃至三总队长黄兴和,皆先后死于非命。仅有其弟罗星明,在大敖令下,于1980年10月,率残部返回缅甸腊戌,被安置于怒江新村定居。嘎戈也武装,从建立到全面消失,历时15年。为缅共果敢县地方当局常备武装,又是缅甸人民军地方部队之一。

果敢县大队成立时间是1970年8月,大队长苏定,政委余健,副政委罗光明;大队部驻地杨龙寨。下辖3个中队及1个炮兵排。其中,1中队,队长钟文林;2中队,队长肖军明;3中队,队长邹伍拾;炮兵排,排长陈洪亮;部队全员300多人。主要任务是配合当时活动在果敢、南邓地区的缅共4046部队,防守果敢。

1971年,4046部队调防,县大队开始独立承担果敢的防守。其间,李伟、钟文林被增补提任副大队长。中队建制,改编为连。炮兵排,改建为炮兵连,连长陈子良,指导员王小新。大队部移驻大旺地。同年11月,滚弄战役期间,县大队曾归隶彭家富所部8旅统一指挥,参加作战,历时40天。战斗结束,县大队又归还果敢县委指挥,继续承担防守果敢的任务,大队部仍驻大旺地,全员500多人。1975年,县大队被成建制划归缅甸人民军野战12旅编制,大队长苏定出任副旅长,副政委罗光明出任旅政委;副大队长李伟,出任9营营长;副大队长钟文林,出任九营副营长。同时,调离果敢防区。因此,果敢县委又重新组建新的县大队,大队长陈坤,副大队长李志超;政委苏志明,副政委李忠仁;大队部移驻大队包包,后迁石园子。

1977年,县大队政委苏志明,因涉嫌毒品加工案,被撤职调离,黄文兰出任政委,历时12年。

1978年,县大队副大队长李志超,因下属涉嫌关税、绑架等案受株连,被拘捕审查而去职;后来案情搞清,被安排到佩邦動冒县工作。

1979年,因身负重伤的4046部队营长白所成,被调回果敢工作,出任县大队党委副书记、副政委,历时9年。原副政委李忠仁,则调任县委办公室主任。大队下辖5个步兵连,直属1个炮兵连,1个警卫排,1个侦察排。其中,1连,连长杨树改,驻防南部关隘麻栗树哑口,即今埋口街;2连,连长祁老兴,驻防大队包包附近;3连,连长罗光亮,驻防清水河;4连,连长罗金才,驻防西南道水;5连,连长李世孝,驻防大队包包以南大旺地;炮兵连,连长郭再贵,驻防大队包包附近。另有警卫排,负责大队部警戒,排长朱富流;侦察排,负责敌情侦察,排长罗从德,部队全员580多人。

1984年,大队长陈坤,因涉嫌通敌案被拘捕审查而去职;案情搞清后,被安排到缅共中央所在邦康工作。大队日常军政事务,由副政委白所成统筹。

1985年初,杨茂良调任大队长,陈子良、李国忠提任副大队长;政委及副政委,仍为黄文兰及白所成。

1988年3月,为应对江西时局变迁,在彭家富主持下,县大队与上年新建老兵队,整编组成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883旅。旅长杨茂良,副旅长白所成;政委黄文兰,副政委王国政。下辖两个营,其中1营,营长李国忠,副政委李世宗;2营,营长李朝华,副政委杨忠信;部队全员800多人。至此,县大队的名称,不复存在,其职能职责,由883旅所取代,并成为次年(1989)成立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的中坚。

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 为禅邦第一特别行政区,常备地方民族武装。建军于1989年3月11日。初期,总司令彭家声,副司令彭家富,总参谋长李忠祥、副总参谋长杨茂良;其他核心成员有杨忠卫、张德文、刘国玺、杨茂安、彭德仁;设总部于果敢昔娥。所属部队,主要由原缅甸人民军驻果敢和江西的武装,脱离缅共、反正易帜而来。

其中包括驻果883旅1营、2营、特务营、炮营、警卫连及地方公务人员,计900余人;驻江西1旅4个营、2旅3个营、贵概6个区干队、北方局警卫连,计5200余人;合计共拥有兵力6100多人。其基本宗旨是:放弃“赢得战争、夺取政权”的极端路线,脱离缅共领导;与联邦政府达成民族和解,走和平、禁毒、发展的道路;维护民族区域自治,维持社会治安。同年(1989)3月15日,被联邦政府承认为“合法组织”;11月14日,其控制区即果敢与动古,被联邦政府授予“禅邦第一特别行政区”的建置,部队被视为特区武装警察部队。规定由联邦内政部统筹供给,核定编制1200人,每月发大米2000包等,正式成为合法的民族和平武装。同时,成为缅甸新时期民族和解的先行者,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切。

1991年2月,同盟军总部对所辖部队,进行了整编。其中驻果部队,整编为912师,由总部副参谋长杨茂良任师长,副师长白所成、王国政;参谋长赵其元,副参谋长杨光富、彭家振、杨三;下辖3个营。其中,1营,营长李世宗,副营长段任甲、蒋老根;2营,营长李朝华、副营长先后为陈发全、杨小兆、罗开富、段双福;特务营后改907营,营长杨正昌、副营长先后为李四、杨小国、杨顺、李二;3营,营长杨忠信,副营长茶贵昌、杨克勋、杨二。其次,同盟军总部直属部队,保留稍前组建的独立团,团长杨忠卫,副团长罗光明。下辖两个营,其中炮营,营长陈银发,副营长杨振华;警卫营,营长王子保,副营长杨文早、李正廷。

驻江西的部队,则整编为893师,师长李尼门,副师长魏超仁,参谋长字三。下辖11个步兵营及1个炮兵营。其中,411营,营长桑干;412营,营长赵赛门;413营,营长岩果;414营,营长岩来;415营,营长普明兴;416营,营长李太原、副营长李少清;417营,营长杨文顺、副营长冠老才;418营,营长李茂;419营,营长岩惹;511营,副营长赵腊;512营,营长李国兴。同时,成立了彭家富为首的江西指挥部,其成员有李尼门、刘国玺、魏超仁、字三、李发明;负责统一领导江西军政事务,对总部负责,治所勐古县。

1992年秋,总部副参谋长兼912师师长杨茂良,以其控制驻果主要兵力为背景,挑动摩擦,煽动分裂。因此,总部被迫征召还乡老兵及部分新兵,重新扩编总部直属部队,即组建929师,以扼制杨茂良的反叛势头。其师长张德文,副师长彭家振;参谋长罗光明,副参谋长杨德茂。师部驻127村,内设3个处。其中,作战处,副处长廖学辅、王小建;军务处,处长杨子军,副处长穆国荣;后勤处,处长李志强;下辖7个营。其中,13营,营长杨文早,副营长张新开、张乔玉;16营,营长禹绍和,副营长罗小水、李忠奇;19营,营长普永兴,副营长李少清;828营,营长鲁小土,副营长何大贵;老兵营,营长李子贵,副营长施老友;新8营,营长吴正策,副营长李早发等。其次,还在红岩、慕泰等北部地区,组建了赵乔寿营、何三营、明正昌营、辉兴文与李小村营等武装。其中,老街地区部队,由彭德仁、罗光明、肖楚良、彭家贵统筹指挥;北部红岩慕泰部队,由赵其元、彭家荣统筹指挥;总兵力近两千人。

同年11月29日,杨茂良正式发动兵变,指挥驻果912师攻打总部及其直属929师,挑起内战,历时两个月。后在俱联军一部的介入及江西893师部分伍籍倒戈部队参与下,战事得手。彭家声部被迫撤离果敢,辗转动拉,直至弄丘。

1993年2月,杨茂良当局,获得联邦政府承认。杨茂良出任同盟军总司令、第一特区专员,设军政总部治所于酒房。同时,任命岩恩(由低联军指定)、王国政、白所成、蒋忠明为副司令,魏超仁为总参谋长;后来,字三也被增补为副参谋长。同时,对部队进行了整编,即将驻果912师,改为124师;师长王国政、副师长(维任师长)李国忠、赵赛门;参谋长杨光富,副参谋长杨三、李朝华、杨克勋、李世宗。下辖4个营,全员第十五章

800多人。其中1营,营长曹建平,副营长段任甲、蒋老根、杨家明;2营,营长李朝华,继任陈发全,主任杨小建,副营长杨小兆、罗开富;3营,营长茶贵昌,主任赵小良,副营长杨二;907营,营长杨正昌,主任罗建华,副营长李四,继任杨顺。其总部直属部队,则有两个营,全员300多人。其中炮兵营,营长杨成斌,副营长李国旺、军事

文占春;警卫营,营长罗桃新,副营长李子军。当时,驻果兵员合计1100多人。驻江西的893师,被改编为128师,师长由岩恩兼任,副师长尼推、魏天明;参谋长由尼推兼任,副参谋长魏怀仁、桑干。下辖8个步兵营、1个炮兵营、1个警卫连,全员1000多人;师部驻勐古。1995年8月1日,杨茂良主政后被撤换的原劫古县长孟萨拉,策动驻江西128师等部队兵变,将部队改称保安军,宣布脱离杨茂良及其总部的领导而自立。8月5日,杨茂良发布讨伐令,并派驻果124师渡江围则,历时3个月,未见最后分晓。同年(1995)11月21日,彭家声部在但联军、禅邦东部同盟军的协同下,返抵果敢,开始恢复特区政治秩序。杨茂良、杨茂安弟兄,眼看大势已去,向联邦政府交权求援,以保身家性命。结果,导致联邦政府军,撕毁和平同盟初期所订有关协议,大批进驻果敢,控制主要战略据点,全部取走同盟军库存武器弹药。诚然,也唤起了果敢民族的自省,比如被派往江西作战的124师绝大多数官兵,毅然脱离杨茂良的领导,返回果敢,实现了同盟军新的团结与统一;许多在杨茂良兵变主政期间,被迫离乡背井的民众,也陆续返回家园,重振家业。1996年元旦,以彭家声为首的同盟军总部和第一特区政府,正式发布文告,尊从彭家声为第一特区政府主席,统筹特区军政领导。同时,宣布撤销杨茂良、杨茂安在特区和同盟军中的一切职务。随之,对部队进行了整编。任命彭家富为总司令,张德文、蒋忠明、白所成、王国政为副司令,魏超仁为总参谋长,字三为副总参谋长;司令部驻昔娥。下辖暂编4个团,其中11团,团长彭家振,副团长王子保、李国兴、禹明聪;12团,团长杨光富,副团长杨正昌、李四;13团,团长罗光明,副团长曹建平、杨子军;14团,团长邹伍拾,副团长杨小建。次年(1997),部队再次整编,新增彭德仁为副司令,所辖部队,取消团级建制,编为4个步兵营、1个炮兵营及1个警卫连。其中,1营,营长李国兴,副营长先后为杨世俊、彭德义;2营,营长彭家振,副营长李正庭;3营,营长普水兴;4营,营长禹明聪,副营长袁二;炮兵营,营长杨正华,继任李国旺,副营长文占春。其间,1999年,副司令蒋忠明,因病去逝。2000年5月,部队领导干部,进行了部分调整,其领导班子组成为:司令彭家富,副司令彭德仁、张德文、白所成、王国政、魏超仁,总参谋长字三,副参谋长彭家振、邹伍拾。并逐步建立健全司令部办事机构,比如办公室、作战侦察处、军政训练处、军务装备处、后勤供应处等。下辖部队编制无改,但干部则根据情况,有所调整。2005年,正式规范推行服役期为5年的义务兵役制,保持部队兵员的合理代谢,并创办了特区干部学校,培训军队和地方干部,校长为副司令彭德仁,副校长为参谋长字三。